来自全国297个会员城市的代表以及全国友协有关人员共计400余人出席了本届会议。
一、 会议概况
全国友协会长李小林,友城联合会会长陈昊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布小林,全国友协副会长井顿泉、李建平,秘书长林怡,副秘书长韩光明,友城联合会秘书长李利国,外交部外管司副司长宋敬武等出席会议。
李小林发表了友城创新发展思路的讲话,并作了大会总结发言;陈昊苏会长向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示祝贺;布小林副主席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向大会致欢迎辞;李利国秘书长作了第四届全国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章程修改报告;宋敬武副司长应邀作了地方外事管理工作报告。
二、 主要讲话
李会长在题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新形势,努力开创我国城市外交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城镇化既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全国友协为适应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地方国际合作的新需求,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建了一系列与主要大国地方政府开展实务合作的平台,如中美省州长论坛、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与中国有关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中日省长知事论坛等,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李会长指出,目前中国与130个国家建立了1906对友好城市关系。现阶段我国友城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与我国各地城镇化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水平不一致相关联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发展友城这一问题上,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发展规划。在选择结好对象方面,在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城市开展友城交流合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合作。通过举办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国非洲地方政府合作论坛这样的活动,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少走弯路,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李会长特别强调指出,我们的友城发展战略,一定要配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要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突出重点,有所侧重。特别是以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了各地在对外交往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友城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友好城市工作时,一定要有大局观念,努力为我国的整体外交做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李会长在大会总结讲话中提出,我们做好友城工作强调的是由审批管理逐步向服务指导转变。在过去的七年当中,我们始终注重以服务为目的,这一点收到了成效,得到了同志们的肯定。目前有些地方负责友好城市的机构或者人员尚不健全,影响了友城工作的发展,希望各省市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能进一步完善。友城联合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各省市外办、友协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培育好友城品牌,同时也希望各会员城市按时足额缴纳会费,确保友城联合会这一共有家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陈会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际友好城市事业为我国地方与城市的建设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二十年前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的建立,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时刻,对友好工作的队伍进行整合,打造出了一个民间外交、城市合作、地方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为城市外交的开辟作出了重要的安排,标志着国际友好城市大家庭的正式形成。陈会长向新一届理事会成员表示了祝贺,相信在李小林会长的带领下,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的历史又将揭开新的一页;城市外交,国际友城合作将出现新的飞跃。
李秘书长受友城联合会会长会议委托,向大会作了第四届全国理事会工作报告、章程修改报告和财务报告。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分为友城发展的总体状况、七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友城发展的总体目标三部分。对历年友城分类指导调查数据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过去七年友城工作注重服务总体外交大局和服务地方城市发展,创建了友城大会、百城论坛等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活动,推进了友城信息化建设和友城对外宣传工作。并在谈到未来10年我国国际友城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提出,要不断扩大我国友城发展的数量、提高我国友城发展质量、完善友城发展国内布局和友城发展对外布局。
三、 选举情况
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届全国理事会工作报告、章程修改报告和财务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成员,李小林同志担任会长,井顿泉、冯佐库、李建平、林怡同志担任副会长,李利国同志担任秘书长。会议选举产生了59名第五届全国理事会理事;聘请了33位顾问。新一届顾问成员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书记或省(市)长组成。
四、 讨论情况
在分组讨论上,与会代表一致对李会长的讲话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讲话不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更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对推动全国各地友城工作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与会代表围绕友城工作,相互交流了各地的友城工作经验,同时也向友城联合会提出了如下几项具体建议:
(一) 建议修改友好城市工作管理规定,简化友城申报、审批工作程序。
(二) 希望整合资源,抓住友城品牌效益,推进高层论坛,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
(三) 希望加强政策研究和地方友城工作调研,改进服务;多到各地外办和友协走访调研,对地方友城工作品牌方面能给予指导,特别是基层建设。
(四) 希望为地方提供更多的论坛、会议、出访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五) 建议加强对各地友城工作典型经验的总结、介绍和推广,通过相互借鉴,推动地方友城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摘自《友好城市》杂志2012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