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有关过年的一些习俗,你知道多少呢?“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最好从过年习俗开始。”从冬至开始,东莞过年习俗数十种。迎春花市、登黄旗山、洪梅花灯、茶山公仔等均具东莞特色。
年三十前:迎春花市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最好从过年习俗开始。”东莞过年习俗从冬至就开始陆续展开,如尾牙饭、除夕扫除、张贴春联等。在众多年前习俗中,既有传统又在传承的当属“迎春花市”——金灿灿的年桔寓意来年红红火火,长满鲜花的桃树则表示来年好运……
“行过花街才过年”
“花街十里一城春”,花街即是花市,“一家大细行花街”是广东人民独有的春节民俗,东莞也不例外。老莞人曾有“行过花街才过年”的说法,意思是先逛迎春花花市后过年。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记载:“东莞市每年都有固定的迎春花市,一般时间在农历新年前一个月开始至除夕借书,市民都要到花市采购鲜花,既可装扮居室,也盼来年有个好兆头。”
位于莞城东门广场和新河北路交界路口的莞城东门路花市,可以说是东莞人气最旺的花市,而且大多数顾客都是地地道道的老莞人。在阳光灿烂的这些天里,走在莞城花市,总能看见推着婴儿车,或是手持健身球的白发老人缓缓行走。
如今的花市品种繁多。每年除了莞城花市,在南城市中心广场、元美路举行的东莞迎春花市展位都有300多个,年货、年桔、鲜花样样齐全,一处处姹紫嫣红,花市入口处还有大气的花市“牌坊”。与此同时,还能看到插花大赛、非遗节目表演、花王、桔王评选。
莞人逛花市,图的就是热闹、喜庆,在这几天里,千万别怕嘈杂,怕拥挤,大家摩肩接踵的,相互蹭一蹭贵气和福气,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正月初一:红梅花灯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可谓春节之重,在东莞习俗中除夕有年饭、守岁等;初一有做年、拜年、贺年等。而正月初一的“添丁灯”,却是最具特色,尤其以水乡洪梅花灯闻名。
大年初一添灯酒
水乡洪梅以花灯闻名。洪梅有“大年初一添灯酒”的风俗,即是本地人所说的“点灯”,“点灯”又分为“开灯”和“结灯”。其中,“开灯”就是家里的男婴出生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一,长辈要为他在社坛或庙宇挂一个灯笼祈福,寓意百子千孙,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开灯一般在初一的子时,就是年三十晚的11点后,开灯的人家要先在家里拜神,再去到庙里添香点灯,最后又要到土地爷那里拜,然后又点灯、添香,然后就回家。
据介绍,以前在大年初一一大早的时候,“添丁”的人家还会请来舞狮队表演助兴,到了下午四、五点时,“添丁”的人家还会一起凑份宴请乡亲,众乡亲过来参加宴席则叫做“贺灯”,大家吃着喝着笑着到深夜。
到了正月十四和十五交接的那天晚上,挂灯者要到各处将花灯回收焚烧,叫“结灯”。不过,花灯焚烧的时候,是要把灯的图纸拆下来保存好的,寓意生下一胎的时候还能生一个男孩,花灯的框架则就要把它给烧掉。
春节期间:登黄旗山
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七,东莞有初二开年、回娘家,过初七“人日”等习俗,当然还有春节登黄旗山——始于北宋徽宗年间,从清末民初以来兴盛,至今发展到了每年春节期间上百万人次了。
莞人春节登黄旗山始于北宋徽宗年间
黄旗山是东莞古代八景之首,有歌谣“黄旗岭顶挂灯笼”流传。据《唐书·十道地理志》载:“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可见东莞人登黄旗山览胜,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后来,由重阳登山逐渐演变为春节登山。”东莞市民俗专家张铁文指着他所编著的《黄芪揽胜》说,春节登黄旗山,是东莞城区的一个民间习俗。始于北宋徽宗年间,从清末民初以来兴盛。主要内容为从每年除夕晚上开始的春节期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攀登黄旗山的民俗活动。后来又扩展到东莞城区周边的人都有春节登山的习俗。如远在石龙镇的人们也会在春节拜黄旗的习俗。博罗人韩荣光有诗记录:“船尾彩红高一丈,黄旗山上进香回。”
最初来登黄旗山,成年男子和妇女来黄旗山目的不一样的。据张铁文介绍,妇女多来黄旗山古庙即以前的观音庙拜观音,求子求福;拜完观音后还拜蛇地,目的大同小异。男子多爱拜义冢,“原因有二,一是先人有些死于兵灾、水灾,找不到尸骸,只能以义冢为祖先陵墓;二是棺材之‘材’同音‘财’,求‘财’的自然拜‘材’了。”
元宵节前:茶山公仔
元宵节前后,过年各种习俗就更多了,有舞龙、舞狮、游花车,还有元宵大型焰火晚会等活动。但在茶山,却有一个老人在默默地坚守着一种手艺——茶山公仔制作。
生了儿子正月十五要“开灯”
茶山公仔即是一种泥人公仔,因为盛产在茶山镇,所以又叫茶山公仔,是旧时东莞非常流行的工艺品。从明朝开始,在珠三角一带,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为了表示庆贺,来年的正月十五,必会在家中为孩子“开灯”摆宴,喜告街邻四坊和族人,家中又添丁了,茶园公仔就是这喜宴上必不可少的应景之物。在厅堂摆上一套四兄弟(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的泥人公仔,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开灯”。
解放前,每到春节前后,不仅是东莞人,还有不少来自珠三角其他地区的顾客,涌向茶山的公仔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置办公仔这一年货。那时,林暖钦所在的林屋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以制作公仔为生。如今,随着“开灯”习俗渐渐淡去,公仔的市场越来越小,整个东莞,只有林暖钦一个人还在坚持。
“每年能卖多少公仔,这要看大家生男生女的情况!”林暖钦哈哈大笑说,虽然自己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为了生意好做,还是希望人们多生儿子。
这些新年习俗你听过吗?
1、洪梅镇梅沙村的“捉鸭”
以前的春节,洪梅镇梅沙村有一个很吸引人的节目,那就是“捉鸭”。每逢年初一,梅沙村的有关人员就会放些鸭在河里,然后村民们就会跳进河里捉鸭。天气冷的时候,村民会借用小船。为了能够捉到鸭,水手们各尽其招,常常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使旁观看的人忍不住笑。因为这个活动很具娱乐性,所以很受村民们的欢迎。最近这几年,“捉鸭”这项活动再也没有举行过。
2、过年“卖懒”
据民国《东莞县志》载:除夕祀先祠,食蚬。小儿持熟鸭卵行,且呼曰:“卖冷”。其“卖冷”即“卖懒”。在东莞方言中,“冷”“懒”同音,又是同借字,故俗曰“卖懒”,取卖去懒惰之意。每到年三十,小孩子就要换上新衣服、新鞋子,穿上新袜子。母亲奉神明,先煮好鸡蛋,每个小孩子一个,在鸡蛋上插上一炷香,他们拿着鸡蛋走出门口,将香拔出来放到地上,轻声唱着: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然后把鸡蛋吃了。也即是把懒虫丢掉,祈望在新的一年里勤奋向上,不断进取。
3、大洲村正月十二游会
传说大洲于南宋时立村,立村不久,这个游会活动就有了。以前的游会盛况非凡,全场最瞩目的莫过于“花旦”(全村最漂亮的女孩)抬着花篮,男人即穿着短裤,骑着骏马,戴着草帽凉帽。晚上还会有烧焰火活动,用木架扯上焰火,整个村都有焰火声,还会请人唱大戏(即粤剧)。不过现代版的游会仪式和规模已经远不如前了,现在的游会只是象征性地在村中要道走一圈,游会队伍所走过的地方,每家每户都夹道相迎,并准备一大串鞭炮燃烧欢迎。
信息来源: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