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树荔枝:招商名片再闯新路
目前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专家建议东莞荔枝走名牌精品之路
东莞荔枝的盛名,自古就有。《元一统志》、大德《南海志》,均有记载,明代的东莞茶山、石龙等地,出现了“千树荔”的大规模荔枝园。一直以来,东莞是珠三角的主要荔枝产区,荔枝成了东莞的农业名片。1991年,东莞评选市树,荔枝以绝对高票当选。
然而,近些年来,在工业化急速推进下,东莞荔枝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产量不足全省的十分之一。
东莞荔枝盛景难以复制,但在建设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东莞特有的荔枝文化基因却可以重新激活,以新形式再现东莞荔枝的风采。
改革之初荔枝是招商感情媒介
30岁出头的婷婷是企石人,据她回忆,她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荔枝树,每当荔枝成熟,家家户户互赠荔枝,热闹非凡。资料显示,上世纪80~90年代,东莞荔枝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
那时,东莞市政府每年都举办盛大荔枝节,邀请海内外客商到东莞品尝荔枝。“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来东莞投资的外商,大部分是莞籍香港商人。因此,我们用荔枝做感情媒介,吸引他们来东莞投资。”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辉叔介绍,每年的荔枝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参加并致辞,外商代表也致辞,大家互谈亲情后不约而同把话题转到招商引资上。市领导说欢迎外商致辞,外商回应说一定支持东莞建设。
下面的各镇街也纷纷响应,如横沥荔枝节,横沥台商黄先生回忆道:“那时,我们每人提两箱荔枝回公司,分给员工吃。我家人刚好在横沥时,也会和我们分享。场面很温馨。”
工业化下荔枝种植面积减半
东莞农业信息网介绍农业发展史有这样一段文字:“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荔枝大发展的时期,当时不止是荔枝,柑橘、龙眼、黄皮等都盘踞了东莞许多山头。进入新世纪,随着东莞工业的发展,荔枝尽管仍然是本地水果的佼佼者,但无论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影响力,都不如从前了。”2003年至2010年,荔枝每年种植面积为8万至12万亩,比最旺盛时期的逾20万亩,减少了一半。
东莞市荔枝协会会长陈衬喜,谈及此点,难掩痛惜之情。她分析,荔枝走下坡的原因,一是经济开发导致荔枝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二是荔枝受天气影响大,经济效益不稳定,导致果农积极性减弱。
辉叔则从另一角度进行了诠释:以前东莞招商主要面向莞籍外商,荔枝可以起到连接乡情的作用,而现在则扩展到了日韩欧美,荔枝做媒的效果几乎消失了。
未来之维荔枝产业须走品牌路
近日,东莞市首届优质荔枝品评活动举行,活动不但是荔枝品种的品尝比较,评比结束后,市荔枝协会还开展了荔枝生产研讨会。在今年的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荔枝专家王泽槐曾直言:东莞如今要着眼于如何稳定荔枝面积数量,提高质量,走名牌精品之路。“精品之路不可能马上成功,但不走这条路,东莞荔枝可能连眼前的数量也保不住了。”王泽槐补充说。
首届优质荔枝品评活动协办单位东莞少年智科普基地负责人张德勇,则提出打造荔枝文化的思路。他说,荔枝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元素,推动东莞荔枝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经济效益,而是应提升到文化高度,建议政府出台系列推广荔枝文化的政策措施。
荔枝
亚热带常绿乔木,高8—20米。果实具有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等多种功效,但司机在开车前或开车时不宜吃过多荔枝,以免引起突发性低血糖发生危险。
荔枝原产于中国南方,东莞是优质荔枝传统产区,以糯米糍荔枝最为有名。
因风味绝佳,荔枝最晚于唐代即已被列为贡品。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脍炙人口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