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可借高雄港做进出口中转
东莞赴台港口交流合作考察团于2010年7月先后考察基隆港、高雄港。7月8日,虎门港与基隆港签订了对接合作协议,成为两岸签订ECFA后,与基隆港签订首个合作协议的港口;7月9日,东莞赴台港口交流合作考察团又马不停蹄赶赴台湾高雄港,进行参观考察并寻求两港间合作。
台湾两大港口的经验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发借势发展东莞港口的思考和启示。
“东莞要加快港口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副市长邓志广强调,虎门港要以与基隆港的对接合作为契机,在深化与基隆港合作的同时,不断拓宽港口合作渠道,探讨以高雄港作为我市进出口货物的重要中转基地的合作可行性。
三点启示
启示1:把港口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基隆市和高雄市均把港口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作为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大力扶持发展。
东莞现实:尽管目前虎门港已初具规模,但港口货物吞吐量与我市的货物生成量相比却仍然是失衡的。受虎门港航线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东莞的部分企业宁愿支付更高的物流成本选择其它的港口进出口货物,货源分流仍是制约虎门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启示2:港口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基隆港以基隆市和台北市为依托,是台湾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基隆港已成为台湾北部的工业基地;而高雄港,被列为台湾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台湾南部地区重工、化工、机械、建材、炼铝等工业的基地,并形成临海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工业区。
东莞现实: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平台,虎门港正加紧研究如何实现与邻近镇街的产业规划联动,充分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加强产业招商合作,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启示3:港口要建完善的集疏运系统
基隆港和高雄港都建设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这是他们重要的成功之道。如基隆港内陆集疏运交通方便,从台北市为铁路枢纽,有环岛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辐射全岛,使基隆港成为台湾岛北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高雄港也拥有铁路、高速公路等集疏运系统。
东莞现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港口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市财政已投入近30亿元完善虎门港的基础设施;预计到2012年,虎门港将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超过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