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国际主流媒体观察东莞
2008-09-05  阅读:27449

    对东莞未来寄予厚望

    东莞转型:抢占国际贸易高端市场
  2008年刚一开春,国际主流媒体的记者就接踵而来。他们的目标是报道珠三角的一场产业变革。尽管此前,他们也一直对南中国这片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保持关注,但是还很少有这样热潮。东莞,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恰恰是他们报道中无法回避的一章。
  当这些记者踏上东莞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他们抱着怎样的心态,收获了怎样的感想?在他们眼里,东莞是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世界?
  一位外国记者说:“我们写在报纸上的,是我们所有收获的30%。”本报记者与几名曾经报道东莞的外国媒体同行取得联系,并倾听了他们没有写在报纸上的观点。
  在他们眼里,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缩影,是世界贸易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莞这座世界工厂与太平洋另一端的遥远大陆的生活息息相关。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
  产业升级盘活“东莞制造”
  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曾经两次访问东莞。最近的一次在13个月前,与第一次相隔20年。
  1984年,纪思道加入《纽约时报》,并先后在洛杉矶、香港、北京和东京担任记者。他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记者之一。从1989年到1994年,他曾经和妻子伍洁芳在中国工作生活了5年,并担任《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站的负责人。在离开中国后,他与妻子合写的两本书——《中国觉醒》和《东方惊雷》,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1990年和2006年,纪思道两次获得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如今,这位美国俄勒冈州的瘦高男人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每周在报纸上发表两篇专栏文章。他始终对中国兴趣盎然。不仅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他的私人博客里也时常发表谈论中国的文章。从博客的回复看,他拥有一批稳定的中国读者。
  20年后重访东莞
  纪思道第一次到东莞是1987年。那一年,肯德基在中国开了第一家分店,霹雳舞刚刚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东莞则还是属于惠阳地区管辖。
  时隔20年,纪思道再次来到东莞时,东莞的变化更是让这位曾在四大洲居住过,访问过120多个国家,走遍美国50个州和中国所有省份的名记者感到震惊。
  在纪思道第一次到东莞的时候,整个中国的GDP不过是1.2万亿人民币,在他第二次来时,仅仅东莞一个市的GDP就达到3000亿人民币。
  在下榻的东莞宾馆,他依然记得,当年这里是一片不起眼的平房。“这样的速度让我吃惊!”纪思道说。东莞人聪明勤奋
  在纪思道访问东莞两天后,《纽约时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将东莞称为“对美国国计民生产生较大影响的城市”。文章开头写道:“东莞这个城市可能你从未听说过,但正是它的1000万人口制造的东西在填充你的衣柜。别的不提,在美国销售的运动鞋中,有40%来自东莞。”
  纺织业繁荣的大朗受到了《纽约时报》的特别关注,这里每年生产3亿多件毛针织品,其中2亿出口至美国。
  “如果一些不负责任的美国保护主义者要求政府对中国实施制裁,那么他们应该想想这样的城市。像东莞这样的地区实现繁荣主要依靠的是:聪明、勤奋、有创业精神和尊重市场。”文章中说。
  必须提高技术
  纪思道在第二次访问东莞,在惊叹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发出疑问:东莞这种依靠低成本取胜的制造业模式,是在重复台湾和香港的发展道路。现在随着工厂的转移,东莞会不会步它们的后尘?
  根据他对中国多年的观察,纪思道明白,东莞的飞速发展模式是有局限的。东莞从国外进口零件,做薪酬低的组装工作,然后将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赚取的利润非常少。“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在美国的售价是每个9.99美元,中国只赚35%的利润。”纪思道这样写道。
  纪思道看到了东莞面临的压力——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这使薪酬成本提高。工厂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改善员工的安全保障和控制污染。在他看来,随着“中国价格”不再带来世界最低的成本,廉价的来料加工业将转移到薪酬更低的国家,例如越南和孟加拉国。如果东莞想继续历史性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在纪思道看来,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东莞的道路,更是中国产业的方向。
  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梅凤和思凯•卡纳文
  必须寻找新经济增长点
  8月28日,《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梅凤(Mei Fong)离开中国,享受难得的10天假期。她的同事思凯•卡纳文(Sky Canaves)作为《华尔街日报》“中国日志”的作者,刚刚推出关于iPhone女孩的报道。
  6个月前,正是这两名记者的报道再次引起了全世界对东莞和珠三角的关注。这篇报道的题目叫做《珠三角:辉煌已成昨日旧梦?》。
  梅凤是驻北京记者站的记者,而思凯•卡纳文在香港记者站工作。这两位同事的合作,显示出作为珠三角制造业中心的东莞市,它受到的关注绝不仅仅是区域性的。
  公平市场日益成熟
  “我不提供观点,只报道事实。”思凯•卡纳文接受《东莞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和梅凤的报道画出了珠三角产业专业的宏观地图,尽管在今天看起来,这篇报道对于东莞和珠三角地区的论调略微有些悲观。
  他们援引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这可能是中国制造厂商盈利能力终遭重创的开始。
  在报道中,思凯•卡纳文和梅凤将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归咎于人力成本上升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这使得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业城市在与其他制造中心的竞争中逐渐感到吃力。
  他们认为,由于中国政府一些宏观调控的措施,比如税率,还有新的劳动法,给这些城市的低端制造业带来的冲击将是长久的。对于东莞来说,这不是一个忍一忍就能过去的问题。而被认为增加了企业压力的劳动合同法,在他们看来也不是坏事:“这部法律令劳资谈判的主动权转到了员工手里,并增强了员工的维权意识”,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的市场。负面影响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撤离珠三角可能不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思凯•卡纳文和梅凤在报道中写道。他们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中国目前受影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廉价产品的生产商,而中国目前的出口大头是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和电脑。这些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多种优势。
  这些因素意味着,就算中国沿海地区在轻工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在今后的许多年里,中国也依然会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对于东莞来说,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由于在轻工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们显示出对如下观点的认同:政府应该鼓励厂商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劳动力成本并非最重要因素。已经存在的规模效应则会使城市的产业集群具备强大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东莞的优势还在于地理位置。在这里制造的商品从工厂到美国的零售店货架通常只需要20至25天,而柬埔寨需要30天,孟加拉国则需要40至45天。这使得东莞和其他珠三角城市仍然具有吸引力。
专访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汤姆•米歇尔
  低效率产业肯定要转移
  汤姆•米歇尔(Tom Mitchell)曾经在广州,为《南华早报》工作了3年,随后成为《金融时报》驻香港新闻中心的记者。今年2月到3月,他至少3次来到东莞。他非常喜爱中国,对东莞的印象深刻,对东莞评价积极。
  他的一系列关于东莞的报道包括:《不断内迁的“中国鞋”?》、《世界工厂,适者生存》、《中国制造不再低成本》,当然也有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比如《耐克:中国劳动法与国际标准有差距》。
  在此之前,汤姆还报道了去年冬天中国南方的大雪,随后又关注了四川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尽管他曾经涉足的报道地域如此广阔,汤姆依然认为,东莞是整个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缩影,更是观察中国发展和世界贸易与分工的标本。
  中国制造活标本
  9月2日午餐后,在《金融时报》香港新闻中心,汤姆•米歇尔讲述他对于东莞这座城市的观察和见解。
  东莞时报:今年初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您一直在东莞,报道这里的产业转移现状和趋势。是什么让您对东莞这座城市如此感兴趣?
  金融时报: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十年,中国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了来自世界的产业。举例来说,世界制鞋业的中心曾经在韩国,随着韩国经济的提升,工厂搬到台湾,之后到了东莞。
  今天,这些工厂又要寻找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而更高级的产业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是世界产业转移和贸易发展的趋势。东莞是这个趋势的一个缩影。
  这里集中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为世界生产服装、鞋、电子以及其他各种商品,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对于观察中国经济和世界产业格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标本。
  东莞时报:您的意思是,东莞是世界贸易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么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东莞以及珠三角对于世界贸易的影响力是不是在降低?
  金融时报:是的。珠三角,包括东莞的很多工厂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成本上升和更严格的环保法规,以及最近的美元价格下滑。因此,许多工厂已经关闭,特别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低附加值产业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在今年2月到3月间,我花了一些时间参观的工厂,最近已经倒闭了。
  但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事实是,这个地区的整体出口增长依然强劲。虽然没有像往年一样强大,但依然处于高位。换句话说,在东莞,规模更大、更有效率的工厂不是在产业转移升级中逃亡,而是正在蓬勃发展。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裕元工业,它是耐克最大的合同工厂之一。在我去采访的时候,它给员工的月工资是1472元人民币,而据我所知,当地制鞋业平均月工资是960元。这个工厂用精细的生产管理和相对更好的工作待遇吸引工人,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裕元工业的蓬勃发展,这一事实可能会对东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的制造企业有所借鉴。
  居住工作条件转变
  东莞时报:您曾经在一篇报道中提及,耐克在华代工工厂员工获得的保护还不够。但是随着产业转移,是不是会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善?
  金融时报:我注意到这一点,很有趣。产业的转移为改善工人的处境待遇的改善带来了机会。因为劳动力的供应没有需求的增长那么快,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可以对用工企业提供的报酬有所挑剔了。
  举例来说,当我站在东莞某模具公司关闭的大门前,我注意到很多工人骑着自行车去找工作。他们骑车到一家工厂,看看工资待遇,并与在开发区内的其他工厂比较。
  在附近一个地方,许多工厂搭起招募工人的棚子。其中很多工厂都因为难以招到足够多、素质好的工人而烦恼。这些工厂贴出干净的宿舍和食堂的照片,加上对工资和福利的详细说明来吸引工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它表明,工人在谈判的杠杆中握到了一些砝码,可以要求更好的工资和工作条件。
  东莞时报:您在今年2月的报道《世界工厂,适者生存》中写道,现在在东莞发生的是一场适者生存的竞争,受影响的主要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小工厂。看起来您对这个城市,包括整个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未来是很乐观。
  金融时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污染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在这些压力下,今天在东莞和珠三角地区发生的一切,对于经济来说,仍然是一个困难的过渡。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地区的经济还远远没有到引发经济低迷和萧条的地步。在转型过程中,东莞将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力量,东莞有这个能力,有很强大的实力,而且它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未来,它将仍然是中国制造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总体来看,在未来几年中,东莞和珠三角正在向一个更加有利于居住和工作的地区转变。